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七擒七纵的故事_七擒七纵的故事简介

zmhk 2024-05-12 人已围观

简介七擒七纵的故事_七擒七纵的故事简介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七擒七纵的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七擒七纵的故事的话题。1.七擒七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什么说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七擒七纵的故事_七擒七纵的故事简介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七擒七纵的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七擒七纵的故事的话题。

1.七擒七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什么说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七擒七纵的故事简介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

3.南中是现在的哪里

4.简述七擒孟获的故事

5.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简短介绍

6.四面楚歌 围魏救赵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七擒七纵 的故事20字左右

七擒七纵的故事_七擒七纵的故事简介

七擒七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什么说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七擒七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汉晋春秋》,说的是诸葛亮和孟获的故事:

       刘备死后孟获来蜀国抢粮草,蜀国把孟获包围了,他下马往山上跑,可是被蜀将魏延抓了孟获说不服,诸葛亮用酒肉招待后就把他放了。孟获对待手下很粗暴,一次他的手下受不了了,就把孟获绑来送给诸葛亮,孟获不服,诸葛亮又放了他。第三次,孟获偷袭诸葛亮,孟获中计又被抓了。

       第四次孟获又来攻打诸葛亮,又把孟获抓了。孟获联合朵思大王,一起对付蜀军。诸葛亮领军穿过森林,士兵不知泉水有毒很多人喝了都中毒了。

       一位久居山林的老人告诉诸葛亮,西面有个安乐泉,泉水可以解毒,诸葛亮命人取回泉水,士兵们很快康复了,诸葛亮领兵冲过森林再次抓住了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

       孟获回到洞里商议对策,最终决定找木鹿大王,孟获叫人去请木鹿大王,他施展法术一群怪兽打败了蜀军。为了对付野兽,诸葛亮做了巨大的假怪兽。木鹿大王带领野兽进攻,诸葛亮推出假怪兽,吓的野兽们四处奔逃,蜀军城市追击,第六次俘虏了孟获。

       这次孟获借来了藤甲兵,诸葛亮观察了地形后想出了打败藤甲兵办法,魏延假装认输,把孟获引到了一个山谷里,诸葛亮指挥士兵将油涂在箭尖上,诸葛亮叫士兵们把箭射入山谷里,藤甲兵噼里啪啦的烧起来孟被捉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了。

扩展资料:

       关于七擒七纵的主人公孟获其人,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民国时云南地方史志专家张华烂先生作《孟获辩》称孟获是“无是公”,他认为:“陈寿志于南中叛党雍_高定之徒,大书特书,果有汉夷共服之孟获,安得略而不载?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为‘获’,天下安有如此凑巧之事”

       黄承宗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是实有其人的。孟获的籍贯和家世,多与南中大姓有关。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昭通县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

       百度百科—七擒七纵

       百度百科—孟获

七擒七纵的故事简介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

        汉字书写 :七纵七擒

        汉语注音 :qī zòng qī qín

        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间曰:‘比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分句、状语。

        七纵七擒的意思 :纵:释放;擒:捉住。用来比喻正确的运用战略策略,使对方对自已口服心服。

        七纵七擒的近义词 :七纵七禽;

        七纵七擒的反义词 :欲擒故纵;

        七纵七擒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在公元二二五年时率领大军向南出征,在打完胜仗搬师回朝时,遇到了彝族孟获集结的散兵来攻击蜀军。诸葛亮深知孟获英勇善战,待人诚恳,在彝族人的心中很有地位,便想把孟获收到自已的帐下来。孟获勇猛但是不会用兵,第一仗被蜀兵的`诈败所骗结果中了埋伏被擒。孟获不仅没有受皮肉之苦还被诸葛亮松了绑,诸葛亮劝他能够归蜀。可是孟获不服拒绝了诸葛亮,但诸葛亮还是把他放了。后来孟获在与蜀军的交战中被捉了七次又被放了七次,最后孟获终于口服心服了。后来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孟获把部族的首领们都带上阵,交战中都中了蜀兵的埋伏被捉。蜀军还是让孟获等人回营,部族首领们让孟获当家。孟获哭着说:“我与蜀军战争中被七擒七纵,这在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啊,军师对我们确实是仁至义尽了,我哪里还有脸再回去呀。”终于,孟获等人归顺了蜀国。

        七纵七擒例句

        唐.沉亚之《省试策三道·第二问》:“众君子备详前志,多综流略,必有善师善战之术,七纵七擒之方。”

        唐.章孝标《诸葛武侯庙》:“七纵七擒何处在,茅花枥叶盖神坛。”

        宋.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之四:“藏拙无三窟,谈禅剧七禽。”史容注:“谈禅问答之间,譬若孔明之於孟获七纵七禽也。”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迨至该兵三战三北之时,本大臣自有七纵七擒之计。”

        七纵七擒造句

        三国故事中诸葛亮用智七纵七擒孟获的故事在后来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要是真想说七纵七擒的故事,那么猫和老鼠之间就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擒和纵了。

南中是现在的哪里

       七擒七纵,汉语成语,历史典故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中,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与蜀汉为敌,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七擒七纵主人公是谁的相关资料。

       七擒七纵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 军事家, 字孔明。琅琊阳都( 今山东沂南南) 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 。留心世事, 被称为 “ 卧龙” 。建安十二年( 207 年), 刘备三顾茅庐。

       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 今湖南、 湖北) 、 益( 今四川、 重庆) 两州, 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 联合孙权对抗曹操, 统一全国的建议, 即所谓 “ 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后刘备根据其策略, 联孙攻曹。

       取得 “ 赤壁之战” 的胜利, 并占领荆益, 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 他劝刘备称帝, 任丞相。建兴元年( 223 年) , 刘禅继位, 他被封为武乡侯, 领益州牧。

       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 励精图治赏罚严明, 推行屯田政策, 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 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

       建兴十二年(235 年) 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葬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西南) 。谥为 “ 忠武侯” 。相传曾经革新连弩, 能同时发射十支箭, 又制造 “ 木牛流马” , 有利于山地运输。著有 《 诸葛亮集 》。

       七擒七纵的成语典故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所以我被打败了,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

       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

       后来,孟获又被擒住。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

       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孟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

       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就这样,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简述七擒孟获的故事

       历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缅甸北部。三国时期,南中成为季汉的一部分。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七纵南中叛军领袖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在唐朝南中地区被牢固老挝祖先人占据,后白族人在此建立大理政权。

       七擒七纵的故事

       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担任蜀汉的丞相。他一直想完成刘备的遗志,继续扩大蜀国的地盘,恢复汉室江山。因此,他打算出川攻打曹魏。这时,蜀汉的后方却出了乱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闹起事来。诸葛亮只好暂时放弃出川的打算,率领军队平定南夷之乱。

       一路上蜀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蛮夷望风归附。只有南方夷族的酋长孟获不肯屈服,常常袭击蜀汉军队。于是诸葛亮便用计将孟获擒获。

       但他并没有杀掉孟获,而是好酒好菜地招待他,还让孟获观看蜀汉军队操练的阵法。看后诸葛亮问孟获道:“这支军队怎么样?”孟获不服气地说:“以前是因为我不了解你们的虚实,所以才被你抓住。如今我知道了,你们的阵法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放了我,下次我一定能战胜你们!”

       诸葛亮笑了笑,果真将孟获放了,让他重新组织力量再来决战。后来,孟获又连战了六次,结果六次都被诸葛亮活捉了。诸葛亮第七次擒到孟获后,孟获心服口服地说:“诸葛丞相真有神威,如今我彻底服了,以后,我们南方人再也不敢反叛了!”诸葛亮这种让人心悦诚服的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直到他死后很多年,蜀地的少数民族也没有闹过事。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简短介绍

       主要内容: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蜀汉先主刘备死亡前后,孟获(彝族)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汉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征,百战百捷。闻知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向来被本地的夷人和汉人所敬仰,于是发兵攻打孟获并在盘东擒获了他。

       诸葛亮采纳了参军马谡的建议,赦免了孟获来换取蜀汉南方的民心。后来南中平定,孟获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此后直到诸葛亮死前,蜀汉南方都没有人敢再次叛乱。

扩展资料

       结果: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

       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关于七擒七纵的具体过程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

       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

       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孟获,中国三国时期南中少数族首领。系三国时期蜀汉益州建宁郡( 今云南晋宁东 )大姓。生卒年不详。后官至御史中丞。

       蜀先主刘备死的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据《汉晋春秋》有载:其时蜀南夷帅作叛,诸葛亮来到南中,百战百捷。闻知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向为本地的夷、汉所服,于是务要生擒他。后来诸葛亮果然擒孟获于盘东。

       百度百科-七擒孟获

四面楚歌 围魏救赵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七擒七纵 的故事20字左右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诸葛亮。七擒七纵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平定南蛮时期发生的一个历史故事。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七擒七纵讲的是谁的故事

       七擒七纵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形容的人物是诸葛亮。七擒七纵也可写作七纵七擒,其中“纵”是释放的意思,而“擒”是捉住的意思,本意为诸葛亮七次捉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后比喻运用策略令对方心服口服,近义词还有欲擒故纵等。

       七擒七纵来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平定南蛮时期发生的一个历史故事。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去世之后,蜀汉西南方的少数民族闹事,诸葛亮率军平定南蛮之乱,将南蛮的首领孟获七次捉住又七次释放,终于让孟获心服口服,七擒七纵由此而来。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字孔明,号卧龙,别名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辅佐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一生中创下了隆重决策、平定南蛮、白帝托孤、六出祁山等成就,在文学上的主要作品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孟获

       西面楚歌:西楚霸王兵败,被围在垓下,刘邦找来了楚地的人,在项羽的兵帐周围唱着出国的歌曲,引起霸王士兵的思想投降之心

       围魏救赵:庞涓围攻赵国,赵王向齐王求救,孙膑献上计策,直接派兵包围魏国都城,这样庞涓就会回去救援,赵国的危机自然就解了

       揭竿而起:秦国末年,政令苛刻,陈胜吴广在去服徭役的路上不堪重负,于是斩杀了但是押解的官员,树立了竹竿为起义的旗帜,揭开了反秦的序幕

       破釜沉舟:项羽进攻秦朝军队,大将章邯率军阻击,项羽兵力不足,于是下令渡河,渡过河之后,下令砸沉船只,砸破做饭的锅子,表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七擒七纵:诸葛亮征南蛮,部落酋长孟获反抗,七次擒获孟获七次放了他,第七次,孟获终于服了,投降了诸葛亮

       望采纳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把他捉获。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的营阵,问他:“此军如何?”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你让我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服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史家裴松之、司马光等人对此极尽赞美之辞;文人如赵藩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等赞辞不胜枚举;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汇集了各种传说故事,把“七纵七擒”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其影响所及,以至于异国他乡,也是有口皆碑。不少来自东南亚缅甸、泰国一些地方的人,都不敢直呼诸葛亮之名,而尊称他为孔明。

       但是,翻遍《三国志》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也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部分史学家们也认为,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战争的常规。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获”呢?

       我们先看历史上是否存在着孟获其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其人,如果历史上真有“七擒孟获”这种战争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的话,《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然而,史学界普遍认为,《三国志》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漏掉过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却提到了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县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性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关孟获祭祀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至于建国前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祠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就都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是有的。

       孟获确有其人,那么,诸葛亮是否对其“七擒七纵”呢?

       从时间上来看,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遂至滇池”,时间正是这年秋天。从他“五月渡泸”,只用了大约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称兵倡乱”长达两、三年之久的反叛势力“其秋悉平”,或“秋,遂平四郡”了。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方务在北”的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抚边民,筹集粮草,另一方面又要克服险峻恶劣的自然条件。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那么多的事,这在当时科技交通都不发达的社会里,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办到的。《通鉴辑览》也说,“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中在三国时期,指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当时是蜀国的一部分,自古称为“夷越之地”,即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诸葛亮是建兴三年三月从成都出发,四月平越隽(今四川西昌东南),五月渡泸(金沙江),至秋,四郡(越隽、建宁、牂柯、永昌)俱平,取道滇东北,冬至汉阳(今四川庆符),十二月回到成都的。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诸葛亮安定南中时显然没有到过滇西。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滇西却留下了许多有关诸葛亮南征的“遗迹”和民间传说。如《滇云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几乎全都在今天云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带地区。诸葛亮怎么会在一个自己没到过的地方“七擒孟获”呢?

       我们可以看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因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尚,难免会将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迹,都牵强附会到诸葛亮身上,甚至有些好事者编出一些故事附加到诸葛亮身上,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讹传讹,使得史志家也不得不信了。

       好了,今天关于“七擒七纵的故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七擒七纵的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